2018年的調查數據中,中國僅政府、媒體信任度居首位,2017年則僅有政府一類。
最後,她像觀察一名昨日才剛認識的陌生人一樣,審視自己。輕撫樹身的一株蕨類植物旁,矗立著一座石燈籠。
毗連房間的室內瀰漫著洗澡水的蒸氣,自一個光滑的木造浴池中裊裊上升。她端詳著榻榻米、紙糊的拉門、敞開的窗,看著窗外沐浴於陽光中的樹枝,以及皺著花瓣的芍藥。淺灘中央,一隻蒼鷺佇立於悠緩波浪之中。前一夜的女子踩著俐落的小碎步,將一個托盤擱在窗前。她心中掠過一抹思緒,帶著一抹悔恨的氣息,抑或已逝幸福的氣息。
河的另一邊亦是同樣的步道,同樣的櫻樹與楓樹,更遠處則是河流上方的街道,以及其他房舍——城市。回到宛如楓之聖殿的大廳時,那名日本女子正等著玫瑰。如果你真正研究過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按: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
而且在一個普遍社交化的時代,孔子日常關注的世界處於一個人際網路社交時代。這一點點就是良知,就是我們沒有墮落成一個終極壞人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份愛,他完全可以表現得更高冷,但這就不是孔子了。根據吸引力法則,你想著的是這樣的人,結交的是這樣的人,哪怕你只是「演」一個好人,時間長了,大概也會成為一個不壞的人。
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研究過人的意識對他人的影響、研究過新意識的作用,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實踐,便會發現,其實孔子在平凡的語言裡,包含了非常深遠的宇宙終極祕密——仁。這是他在中國的主流價值觀裡,成為萬聖師表,而且這麼多年來被那麼多人最後接受的原因。
很多人的身心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試舉一個例子,我以前總是不喜歡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總是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哪怕做不成君子,心裡也要想著君子,要與君子做朋友,讓自己成為君子。當然,並不是說學完《論語》之後,我們就不需要了解佛經、不需要了解空性、不需要學習《莊子》……而是當我們能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後,再來學習更超脫於世界的一切,才會發現孔子的用心良苦。哪怕中間有對自我的約束,讓你覺得不爽。
但就是這點兒慚愧心,幫助我們在惡勢力面前,幫助我們每天在造各種口業、做各種不合理的事情時,有點兒羞愧感,哪怕是一點點如果說當今中國的世俗社會裡有一套需要大家共同去了解、學習的知識體系,我認為孔子的思想體系更合適,起碼他能讓你成為一個在朋友圈比較容易受到尊重的人。這一點點就是良知,就是我們沒有墮落成一個終極壞人的基礎。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研究過人的意識對他人的影響、研究過新意識的作用,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實踐,便會發現,其實孔子在平凡的語言裡,包含了非常深遠的宇宙終極祕密——仁。
哪怕中間有對自我的約束,讓你覺得不爽。知道了關於生命的祕密之後,再去讀《論語》,發現這些祕密在《論語》中早就講過了。
如果你真正研究過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按: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當我們在這個層面討論好壞時,你就會發現,如果心裡總念叨自己要成為好人,就會對自己的言行、想法、朋友圈也有所警惕。
文:梁冬 【序】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 我到了43歲才開始覺得慚愧,為什麼小時候沒有人能有系統的告訴我《論語》到底說了什麼,以至於人們提到《論語》、提到孔子時,我總帶著某種不以為然——我們在沒有接觸他之前,居然對他進行判斷,這種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如果沒有這份愛,他完全可以表現得更高冷,但這就不是孔子了。所以在一個相對世界裡,好壞的標準就顯得重要。為什麼人一定要被分成好人和壞人?當我認真讀完《論語》才發現,其實這是一個活明白的人降低層級高度的說法。哪怕他是一個已經把《周易》韋編三絕(按:指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的人,哪怕他對上古時期文化的理解遠比我們深刻,這樣一個對各類知識都了然於胸的人,為什麼在《論語》裡呈現出善良的鄰家老伯形象?這肯定是他對學生的愛使然。當然他也為《易經》作注,整理了《詩經》、《尚書》,但他在《論語》裡其實是降低了自我層級高度,他在另一個更不垢不淨、不好不壞,更宏觀的世界裡,讓自己從那個維度降了下來。
我以前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起碼是不自由的想法。很多人的身心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
為什麼孔子要在《論語》裡如此強調我們該怎麼跟朋友相處、跟父母相處、跟自己相處,怎麼每天對自己有點兒要求?為什麼孔子要把自己落入一個二元的世界裡,而不是在一個超越二元的、終極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世界裡? 我現在隱約覺得,這其實是孔子的慈悲使然,他相信大部分的人此生在俗世間,還是要透過相對世界發表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在不了解義的境界下過完此生。我是在2018年才開始有系統的學習《論語》,那時恰好正在做《生命.覺者》系列(按:作者自製的視訊課程),訪談了心理學界、科技界、哲學界的很多大家。
是由海寧格開發出來,主張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但就是這點兒慚愧心,幫助我們在惡勢力面前,幫助我們每天在造各種口業、做各種不合理的事情時,有點兒羞愧感,哪怕是一點點。
當然,並不是說學完《論語》之後,我們就不需要了解佛經、不需要了解空性、不需要學習《莊子》……而是當我們能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後,再來學習更超脫於世界的一切,才會發現孔子的用心良苦。這是他在中國的主流價值觀裡,成為萬聖師表,而且這麼多年來被那麼多人最後接受的原因。連自己都沒有做到,為什麼仍然要提呢?原來聖人和君子根本就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方向。試舉一個例子,我以前總是不喜歡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總是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哪怕做不成君子,心裡也要想著君子,要與君子做朋友,讓自己成為君子。
而且在一個普遍社交化的時代,孔子日常關注的世界處於一個人際網路社交時代。根據吸引力法則,你想著的是這樣的人,結交的是這樣的人,哪怕你只是「演」一個好人,時間長了,大概也會成為一個不壞的人。
沒有方向的船,任何風都不是順風。過去幾十年,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在經濟上的崛起,難道不正是儒家思想勤勉、誠懇、守信、務實的體現嗎?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認為未來的越南和朝鮮,如果得以實現生產力的釋放,會成為地球上最重要、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因為它們同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哪怕你在讀《論語》時,覺得每句話都在打自己的臉(我就有這樣的體會,每一篇讀起來都很慚愧)。這就涉及一個很深刻的討論,你是不是一定要顯得比你真正能達到的境界更高一些?孔子選擇了相反的道路,他在《論語》裡顯得比自己真正的境界低了半格,而這半格真正成就了他。
他難道不知道會因此在後世留下一個不那麼高級的名分嗎?也許他想過,但他覺得要對學生負責,要對最愛的人負責——你這輩子都沒活好,總想活出超越這輩子的境界,很容易走偏如今看來,遇到權力、金錢、美色綁架的情景時,我們應該選擇哪條路呢?到今天為止,我可能還是會偏向於如果大的投資商、官員要見我,跟我聊點什麼,也許我覺得自己去了沒什麼意義,但還是會去。孔子坐在車上招搖過市,心裡很難受,因為他想做事,卻僅僅被變成了一個品牌。孔子以前在魯國時被人陷害——其實也就是看了某位美姬一眼,可能連手都沒有碰過的這些軼事,諸如此類,就被人擠出了魯國。
我們都知道孔子長得很英俊,一百八十幾的山東大個兒,說不定當時老闆的老婆南子,上來摸了一下孔子的臉,或者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說:「孔子,你覺得我長得怎麼樣?」類似這樣。因為那時沒有攝影機,不然我估計孔子自己走進去後會想把現場拍下來,「看,當時我是這樣的,沒有越禮、非分之行為」。
後來衛靈公給了孔子相關的頭銜,也給了相關的「股票」、「期權」等,反正待遇不錯。這下倒好了,因為做學問,力透紙背,成了萬世師表。
南子把持朝政後,居然把毫無作為的老公管轄的衛國管理得井井有條。第三層,當一貫追隨孔子的學生聽著老師天天講仁義禮智信、正心誠意……然後還這樣做了後,憤怒的說:「老師,您怎麼可以這樣」時,你看,孔子也只能對天發誓。
评论留言